Translate

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

「好教師」、「有效能教師」和「專業教師」的定義和標準是甚麼?

在教育研究中,「好教師」、「有效能教師」和「專業教師」的定義和標準是甚麼?這些定義和標準是否在東方和西方社會有所不同?

「好教師」:真誠對待學生
  • 相信學生,願意給學生犯錯的機會
  • 與學生的關係良好
  • 主動積極地照顧學生
  • 有教學熱誠
  • 不以"體罰"去懲罰學生


Korthagen將好老師所必須具備的特質整理成一個洋蔥狀模型(onion model),由外而內依序為環境、行為、能力、信念、認同、使命,內外層之間並相互影響。
  • 環境」與「行為」位居外層,由於能直接被觀察,往往是實習教師最關注的部份。
  • 能力」則係知識、技能與態度的結合,形成行為的可能性,也端視環境決定其發揮。
  • 信念」決定能力與行動的展現,教師的早期經驗、學習榜樣、需求、價值、感覺、形象與日常行事等形成根深蒂固的教師信念,甚至可能抵制其在師資培育過程中所學的專業與認知,近來則主張透過「敘事途徑」以發掘故事(stories)中的教師信念。
  • 認同」,實涉及人們對於自我角色的定位及看法,關心「我是誰?」、「我想成為怎樣的老師?」以及「我如何看待自己身為一名教師的角色?」等問題,答案則受到生活周遭所經歷人事物及學習榜樣的影響。
  • 使命」,乃關注更高層次且深入的問題:從事教職的目的;試圖回答「我為何存在?」、「個人心靈深處是什麼模樣?」等問題。其涉及的範圍較「認同」要廣,包括家庭、社會團體、文化乃至於宇宙秩序等超個體層次(transpersonal level),致力於發掘個人在整體大環境中存在的意義。


參考文獻
Korthagen, F. A. J. (2004). In search of the essence of a good teacher: Towards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in teacher education.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, 20, 77-97.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